隨著環境保護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濕地功能也有了更加廣泛、深刻地認識。濕地作為"地球之腎",擔負著對地球自然水體的凈化和處理的功能。由于天然濕地的逐漸減少和消失,因此人工濕地以其獨到的優越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發展。
通過生態工程營造的人工濕地相較于自然濕地,不僅具有更強的經濟、社會功能,而且能夠更加有效地蓄集、調配、凈化各類來源水,與此同時將生態平衡與景觀服務更為緊密地聯系起來。濱水人工濕地處于水域與濕地相交的區域,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因素交互的強烈影響,是一個生態多樣性較高的生態區,對水體凈化和維持生態功能有積極意義。通過人工改造,從生態出發,堅持生態系統中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結構與功能協調原則,在促進廢水中污染物質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的生產潛力,防止環境的再污染,獲得污水處理、雨水蓄滲與資源化的最佳效益,以及構建更為協調美觀的生態景觀等。通過研究具有更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更加復雜的景觀格局的濱水人工濕地,可以深化對如何打造生態功能與服務空間更為廣闊人工濕地這一問題的探索,為濱水區域營造人工濕地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