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境設計沙龍16期活動在怡境廣州總部舉行。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梅策迎從理論建構到在地實踐,圍繞“開放與共享——嶺南鄉村傳統公共空間改造設計”的主題發表演講,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實際上是要找出中國重新再向前繼續發展的內需動力。對于鄉村振興,城市與鄉村不應對立,他們是人類為了更好生活而聚居的不同形態,傳統公共空間的設計改造應該遵循文化、活動、空間三位一體的架構邏輯。
沙龍現場座無虛席,互動活躍,鄉村振興作為近年熱議的話題,引起設計師們的廣泛關注與重視。怡境自媒體從演講內容中摘取了部分觀點,與大家分享。
境設計沙龍是以“設計未來,重構永續生態”為宗旨,創立的一個全新的景觀文化交流平臺,致力于從設計方法、設計趨勢、設計與生態、設計的人文關懷及設計的跨界等領域,展開對話和思想碰撞,不定期、持續舉辦。
沙龍精彩分享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梅策迎
01
鄉村振興不是要把鄉村做得多輝煌,而是要傳承鄉土留住文化根源
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這是政府的戰略部署,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這個背景下為什么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走鄉村振興之路?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動,實際上是要找出中國重新再向前繼續發展的內需動力。鄉村振興具有另一個深層的含義,我認為鄉村振興不是說要把鄉村做的多輝煌,或者把它變成與城市一樣,是要傳承鄉土味道留住文化根源,這需要我們從不同層面去思考。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以來,逐漸從鄉土的中國演變成城市的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和鄉村不應該處于對立狀態。我們不能掉進城鄉一體化就是城市和鄉村是一樣的誤區,他們有不同的體系,他們的一體化應該體現在內涵里,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存在。
02
針對不同的鄉村形態要有不同的設計策略
城中村、城邊村、城郊村
鄉村的三種形態類別包括城中村,城邊村和城郊村。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廣州目前有城中村272個,城邊村有114個,城郊村889個。針對不同的形態,要有不同的設計策略。鄉村公共空間的城市化面臨尺度過大、功能缺失、特色缺失、活力缺失等問題。所以在做設計策略之前要理解它,分解它,你才能夠知道它不同的地方,然后才知道怎么去做,才能做出更好的設計。
案例1. 城中村 ——永慶坊,匠心微改造
永慶坊
永慶坊的設計是城中村改造的一個代表性案例,是一個微改造項目,它隨著習近平的考察變得炙手可熱,成為網紅打卡點。在這個本來房屋密集的城中村,設計團隊通過特別的手法把它改造成一個更開放多元的空間,帶來更多生機,活化產業。
永慶坊微改造前后剖面圖對比
城中村改造需要注意三點:第一點是環境的整治;第二點要以文化引領帶動社區復興;第三點是以產業創新激發經濟活力。鄉村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鄉村能不能活化,改造之后是否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是我們在做設計規劃的時候需要考慮的問題。
案例2. 城邊村——沙浦村,打開新世界
在沙浦村的改造中,我們把空間規劃按照不同層別劃分,在通達性好交通樞紐人流量大的一層作為公共開放空間,承上啟下采景良好相對安靜的二層作為半公共、自用空間,把視野開闊私密性好的第三層改造成秘密獨立的空間。
空間推導分析
在做項目改造前我們做了很多前期調研,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把一個鄉村從外面到里面,要多個維度進行剖析。除了場地分析,我們還需要訪問當地村民,獲知他們的需求。
好的設計師永遠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超越甲方的要求。而不是甲方要了1,你就做了0.8,或者做了1就OK了。就正如我們在這個鄉村項目上做了一個展覽,村民都覺得好像他們的村突然變的高大上。這是我們從村民的需求出發又高于村民和甲方需求做出的升華方案。
案例3. 城郊村——青田村,溝通與傳承
青田村
青田模式
環境改造——傳經家塾(書吧)
環境改造——16號院(青田學院)
青田村是一個集“環境改造”“社區營造”“專家指導”三者聯動的實踐模式。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這個項目,構建鄉村的多元模式。探索鎮政府、基金會和高校聯動的青田模式。以青田人為核心點,鎮政府主導政策,基金會收集資金,高校方輸出智慧的力量,三方合作推動鄉村振興。
03
文化、活動、空間三位一體
鄉村改造是文化、活動、空間三位一體的,除了空間之外,還有活動和最核心的文化。從學術角度出發我們要把文化傳承;從市場視角看,這是一個開放和共享的命題,與社會關系息息相關。中國每個村莊與人一樣,都具有各自的特點,需要去調研,深入了解,才能夠做得更好。
鄉村振興是國家最重要的戰略,目前各地的做法也各有不同,但其核心應該是中華文化的傳承。鄉村公共空間的改造只是起點和載體,加上持續的活動推廣,才能把村民團結,政府引領、學術支持、社會團體推動等各方面力量集合一起,實現鄉村的真正復興。